为深学笃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中华文脉传承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2025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施展才华、锻炼自我,用青春力量助力社会发展。
2025年7月5日,互联网信息学院中华文脉传承团深入走访了重庆十八梯传统风貌区,探寻这片承载着山城深厚历史底蕴的街区在新时代的蜕变与新生。
十八梯,作为连接重庆上下半城的纽带,不仅是老重庆的城市脉络,更凝聚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一、众说重庆:N种视角里的山城印象
在走访调研中,实践团成员提到关于十八梯的一些变化和关于在新重庆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一位在重庆生活了几十年的张叔叔感慨道:“以前的十八梯虽然破旧,但充满了生活气息。现在改造后,环境变好了,人气也更旺了,而且还留住了老重庆的味道,我们打心底里高兴。”一位国外友人Lisa说道:“我很喜欢山城文化,重庆有许多的特色小吃、火锅,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独特的地势。”一位台湾友人杨先生说到:“重庆是一个很怀旧的地方,给了他不同年代的感觉”。
如今的十八梯,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历史风貌,又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除了本地的特色小吃和传统手工艺品店,还有许多时尚的文创工作室和咖啡馆,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让古老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
二、指尖拓铜忆千年,青春下乡绽新颜
以铜为载体、以锤作笔,在非遗技艺中解码巴渝文化基因,重现老重庆的岁月变迁。活动现场,拓铜工具与承载巴渝印记的铜板交相辉映。铜板上,洪崖洞吊脚楼的飞檐斗拱、朝天门码头的千帆竞发、十八梯石阶的蜿蜒肌理被复刻得纤毫毕现;磁器口的青石板路、川江号子的号工剪影、黄桷坪涂鸦的艺术笔触跃然其上,将巴渝大地的山水城郭、市井烟火凝于方寸之间。这些纹路不仅是图案,更是老重庆从码头商埠到现代都市蝶变的历史切片,等待青年学子以匠心拓印。
实操环节,实践团成员沉浸在巴渝文化的拓印之旅中。有人专注雕琢十八梯石梯的沟壑纹理,试图还原这条连接重庆上下半城千年古道的沧桑;有人反复推敲吊脚楼飞檐的弧度,让巴渝建筑“占天不占地”的智慧重现生机。当力度不均导致图案瑕疵时,大家主动请教,秉持巴渝人“不服输、不放弃”的劲头重新创作。“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在与老重庆对话,感受到巴渝先辈在两江之畔拼搏的力量。”一位实践者感慨道。随着作品完成,洪崖滴翠的灵动、山城轻轨穿楼的魔幻跃然铜上,成为巴渝文化在青年手中的鲜活注脚。
三、情系十八梯,服务暖人心
十八梯蜿蜒而下,如同一条镌刻着巴渝记忆的时光纽带。层层叠叠的吊脚楼依山就势而立,木梁青瓦间,完美诠释着“天人合一”的理念。于此,我们开展了一场丰富多彩且意义非凡的志愿服务活动,为这条充满史韵味的巴渝记忆时光纽带注入青春活力。
活动现场,实践队成员们迅速投入到各自的工作中。他们穿梭在人来人往的街巷里,化身“贴心向导”,凭借对十八梯分路图的熟悉度,热情、耐心地为游客们指路,帮助游客顺利抵达目的地,解决了游客们的出行困扰,他们亲切的态度和专业的指引,赢得了游客们的一致好评。
实践队成员们积极引导游客和市民下载APP,扫码参与党建知识竞答。在普及知识的同时,激发市民的学习激情。成功完成答题的市民,都能获赠一张印有十八梯独特风貌的明信片作为纪念。通过这种新颖的互动方式,不仅传播了党建知识,还让市民在答题过程中深化了对党的认识。让本次志愿活动不止停留在服务的层面。
这场实践不仅是文化的传递,更是双向的成长。实践团成员在基层的土地上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是青年学子对文化使命的坚定担当。
此次活动不仅为实践团成员提供了深入学习山城故事的宝贵契机,更是实践团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实践。随着活动圆满落幕,中华文脉传承团的脚步并未停止。他们将继续在中华文脉传承团的道路上探索与前行,以坚实的肩膀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展现青春魅力,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