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两次参加高考。第一次高考后,她深知家庭困难,因高昂的学费,无奈放弃入学机会。在外经历社会磨炼后,她深刻认识到学历的重要性,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于是,她推着小车在市场上吆喝,用自种蔬菜水果铺成通往未来的阶梯,终于踏入大学校园。谁说女儿不如男,她就是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陈思巧同学。
大学期间,当其他同学在享受校园的悠闲生活时,她早已扛起生活的重担。无数个清晨与深夜,她用行动诠释着“坚韧不拔”的含义。同龄人享受周末休闲时光时,她凌晨四点就迎着寒风前往市场,在凌晨冷清的市场中,她瘦弱的身影忙碌不停;同学们结伴出游时,她在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岗位上认真整理文件;夜幕降临,校园归于宁静,她仍在台灯下仔细核对一天的账目。她深知家庭的艰难,父母养育三个子女的不易,因此从不向父母索要生活费和学费,坚持自给自足。她明白每一分学费都来之不易,通过勤工助学、半工半读,用汗水和坚持铺就自己的求学之路。
冬日清晨,刺骨的寒风夹杂着冰雨,她依然准时出现在摊位前。冻得通红的手指认真擦拭着每一个橙子,呵出的白气在镜片上凝结成霜。面对别人“这么冷的天还出摊啊?”的询问,她只是笑着回答:“答应了老顾客今天会有新鲜橙子,不能失约。”这份朴实的坚持,让“诚信”二字在她身上熠熠生辉 。
寒暑假,当其他同学收拾行李踏上归途时,她却背着行囊走进工厂车间这个别样的“课堂”。每个假期,她都早早联系好电子厂、汽配厂等企业,在流水线上用双手赚取下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早晨8点,她准时出现在厂区打卡机前。流水线上的工作枯燥繁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盛夏,车间闷热,汗水浸透工装;寒冬,冰冷的金属零件冻得手指僵硬。但她从不抱怨,反而将这份艰辛视为磨炼意志的契机。她在便签中写道:“比起父母在田间地头的劳作,这点辛苦算不了什么。”这些在工厂度过的寒暑,都成为她成长路上坚实的基石。正如她常说:“流水线教会我的不仅是挣钱,更是对品质的坚持和对责任的担当。”车间里的历练,让她在追梦路上走得更加稳健有力。
学校的资助政策给予她继续求学的勇气。每当因经济压力影响学习时,这份温暖的支持让她能够专心投入学业。她始终牢记“自强不息,心怀感恩”的信念。她深知,这份资助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期望。于是,她在课堂与兼职的间隙争分夺秒地学习,在疲惫困顿中依然保持对知识的渴望。这份坚持终有回报,她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重庆市民办高校“AI遇上非遗”创作比赛中荣获市级三等奖,被评为“自立自强先进个人”、“翰墨润师心,匠心传文脉”艺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等,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手工艺术的责任与担当。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希望陈思巧同学自强不息的精神能感染与帮助身处困境与迷茫中的同学。漫漫求学路,荆棘与鲜花相伴。但请记住,每一次咬牙坚持,都是在积蓄破土而出的力量。愿同学们,一路披荆斩棘,回首皆是成长的勋章!(供稿:教育学院何薇、邓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