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度融合,2025年7月6日,学校教育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在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匡灿的带领下,走进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开展“铭记奋斗历程、赓续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技能报国理想”主题研学活动。通过实地参观、专题党课、互动交流等形式,师生们沉浸式感悟红岩精神,在历史细节中汲取奋进力量。
沉浸式研学:触摸历史脉搏,感悟精神内核
红岩革命纪念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展”为核心展项,通过53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1780余件珍贵文物,生动还原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国统区开展革命斗争的壮阔历程。
实践团师生依次参观了饶国模故居、中共中央南方局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等场馆。在陈列馆内,一幅幅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革命遗物、一封封泛着岁月痕迹的书信,将师生带入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当看到周恩来手书《我的修养要则》影印件时,学生干部李明驻足良久:“这些字迹力透纸背,仿佛能感受到革命先辈在极端困境中坚守初心的定力。”
讲解员结合皖南事变后南方局“转告毛主席,我们坚决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到底”的电报原文,详细讲述了周恩来等领导人以“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化解危机的历史细节。师生们深刻体会到,红岩精神不仅是“出淤泥不染”的政治品格,更是“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
专题党课:以史为鉴,坚定理想信念
在红岩革命纪念馆,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匡灿以“重温《我的修身养要则》,增强党性修养”为主题,为实践团师生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结合周恩来在国统区坚持“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工作原则的案例,剖析了革命年代共产党人“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统战智慧。
“面对国民党高官厚禄的拉拢,周恩来旗帜鲜明地拒绝‘将共产党组织合并于其他政党’,这种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政治独立性的定力,正是红岩精神的精髓。”张凌燕的讲述引发师生强烈共鸣。学生党支部书记岳成露在交流中感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更要传承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青春对话: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在“红岩精神与青年担当”主题交流环节,实践团师生展开对话。教育学院学生粟禧彤分享了参观“小萝卜头”宋振中遗物展区的感受:“这个铅笔头是他在狱中唯一的文具,也是他对光明最纯粹的渴望。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当下、不负韶华。
活动中,师生们还通过“红岩时空邮箱”向革命先辈寄送“跨越时空的信件”。一封写给江竹筠烈士的信中写道:“您用29岁的生命诠释了‘视死如归、一心向党’的信仰,今天的中国已如您所愿,而我们定会接过您手中的火炬,让红岩精神永续传承。”
实践育人: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据悉,此次研学活动是重庆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院通过“红色场馆+思政课堂+实践服务”三位一体模式,先后组织师生赴白公馆、渣滓洞、周公馆、邱少云纪念馆等地开展研学,累计覆盖师生1000余人次。
匡灿在总结中强调:“红岩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活着的基因。我们要通过‘行走的思政课’,让青年学子在历史现场中读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精神共鸣中坚定‘技能报国’的理想。”
从红岩村的青砖灰瓦到新时代的青春誓言,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当实践团师生在纪念馆广场齐声朗诵《红岩》(节选)片段时,“让鲜红的旗帜,永远飘扬在祖国的蓝天”的铿锵誓言,正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时代使命最庄严的承诺。(供稿:教育学院)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暑期“三下乡”】教育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歌乐山研学:追寻红色足迹,勇担青春使命...